笙是在什么地方發(fā)明的?是在洛寧發(fā)明的。
5000多年前,黃帝派伶?zhèn)惖铰鍖幹圃鞓菲,伶(zhèn)愒斐龅牡谝环N樂器,就是笙。
伶?zhèn)愑脕碜鲶系闹褡樱环Q為洛寧淡竹。這種竹子竹節(jié)長、紋路細、內(nèi)腔圓滑。自從笙在洛寧發(fā)出第一個音符之后,華夏大地絲竹管弦,萬方樂奏,竹文化也隨之蔓延開來......
一
洛寧,是個很有特點的地方。洛寧人能在生長紅薯的土地上,把一竿淡竹,“整”出十幾米的高度。
真開眼!從洛陽一路趕來,剛剛還在宜陽韓城喝過羊肉湯,嘴里的羊膻味還是北方味,可一到洛寧,一眼看到竹林,馬上變成了南方景。
眼前這個村寨,名叫東寨子村。記得去年舉辦首屆“洛寧綠竹風(fēng)情節(jié)”,這里就是主會場。數(shù)百畝清幽幽的竹林,綠海一般,要過濾我之煩惱。
那竹竿的顏色,可真綠,真好看,有些人家的房屋,干脆就蓋到了竹園里,成為名副其實的竹林人家。這竹林人家在洛寧多的是,興華鄉(xiāng)的竹林面積也很大。竹園大小不一,小的有幾十畝,大的有幾百畝,不散亂,很集中。因為洛寧是個農(nóng)業(yè)縣,除了種竹之外,還得騰出來一些土地種小麥、玉米、蘋果。所以即使是竹林,也是根據(jù)不同竹子的個性,將竹林劃分成六七種類型,有粗壯挺拔的老竿竹,有細細密密的麻竹園,還有“斑竹一滴千滴淚”的斑竹園。
如果心細,在洛寧可以看到許多竹文化的細節(jié)。農(nóng)民逢五逢十去縣城趕集,大路上挑著竹編器物,成群結(jié)隊,絡(luò)繹不絕。擔(dān)子的兩頭,是橫七豎八綁扎在一起的竹器,體積十分龐大。遠遠看去,只見兩團淡綠色在眼前移動,卻看不見挑擔(dān)子的人!
這已經(jīng)夠有趣了,再看看他們的生活,幾乎被竹子包圍著。睡有竹床,坐有竹凳,背有竹簍,挑有竹筐,鋪有竹席,門有竹簾。擺渡用的筏,撐船使的篙,抓魚的魚簍,自然也是竹子做的。最奇的是,一些人建房用的釘子,竟然也是竹釘,牛頭上的籠嘴頭,也是竹籠嘴。所以在洛寧采訪竹文化,往往想起孫犁的小說《荷花淀》,那里面的情形,在這里也是有的。農(nóng)閑的時候,家家戶戶的男人、女人、大人、兒童,會坐在街道上,或者坐在自家的院子里,雙手晃動,十指不停,一根根柔軟的竹篾,在他們的懷里跳來跳去,纏來繞去,變戲法似地成了竹籃和竹簾。
二
什么是竹文化,詞典上解釋說:人類創(chuàng)造的物質(zhì)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合,就是文化;那么什么是竹文化呢?就是人們賦予竹子商品價值和文化價值的總和。洛寧人的竹文化,就是洛寧人與竹子“共同生活”的場景和歲月。
城里人消暑,是往有空調(diào)的房間里鉆;洛寧人消暑,是往竹林子里鉆,不用掏電費。夏日,他們飲的是竹葉茶。端午,他們包粽子用的是筍葉。冬日,婦女們坐在陽光下,用筍葉納的鞋底又輕又軟。婦女們相互打招呼,喊起對方的名字,不是“愛竹”,就是“竹梅、竹蓮、竹葉”等等,總之是名字里“竹”很多,人人離不開竹文化。
但這竹文化,是有來頭的。早在5000多年前,黃帝就派倉頡到洛寧造字,結(jié)果造出了漢字;黃帝派伶?zhèn)惖铰鍖幵鞓菲,結(jié)果造出了笙。當(dāng)時,樂官伶?zhèn)惤邮苋蝿?wù)后,到洛寧四處尋訪,采集竹樣,通過反復(fù)對比試驗,最后選取洛寧金門山解谷之竹制成笙,創(chuàng)制了十二律呂。這是音樂的發(fā)軔。從此之后,華夏大地才有了美妙的音樂。
這一傳說后來在《后漢書》中得到印證,《后漢書》上說:永寧(洛寧)金門山竹管厚薄均,斷其兩節(jié),間而吹之,可應(yīng)鳳凰之鳴。清順治十年《永寧縣志》記載:永寧山環(huán)水繞地宜竹,原野溪間大半皆竹園。一直到1692年,這個縣還有竹林14617畝。不少史料都說洛寧竹子竹節(jié)長、皮薄、節(jié)疤小、內(nèi)腔圓滑,是制造樂器的好材料。
竹子一般生長在南方,而洛寧的竹林,卻生長在北緯35度附近,這是世界上緯度最高的竹林之一,是名副其實的原生態(tài)古竹林。北半球同緯度的歐洲、日本、美洲,均無大片原生態(tài)竹林奇觀!
洛寧竹子長得好,首先得益于地利。筆者曾專門看過一張衛(wèi)星拍攝的洛寧全境地圖,這種照片看上去不那么逼真,卻有大意象。由于拍攝距離遠,整個凹陷的河谷就像一條巨龍,蜿蜒東去,竟如龍脊。而洛河兩岸的崤山和熊耳山上的條條山梁,恰如龍的肋骨,緊緊依著龍脊。
這條龍的肋骨之內(nèi),藏著大大小小35條河流,水資源總量16億立方米。山間盆地,谷中溪水,都為竹子的生長提供了好條件。所以自古以來,洛寧竹子都是貢品,尤其是乾隆年間,洛寧貢竹比南方的貢竹還要吃香。吃香的原因,一是因為洛寧與南方比起來,離北京的距離近,上貢的竹子順洛河下去,一下子就到了黃河,然后北上,非常快捷。二是洛寧人種竹子,與南方人種竹子,有著明顯的不同。
洛寧人種竹子,就像帶孩子一樣,非常上心。首先是確保“孩子”有水喝,竹園不論離水源有多遠,都要設(shè)法引來活水澆灌。第二是要給竹子起壟,涵養(yǎng)水分,保護竹根。到了冬天,一旦下雪,就要踏著積雪鉆進林子,一根挨一根晃掉竹梢上厚厚的積雪,免得壓斷了竹竿。每年四五月間,無論大人孩子誰也不能踏進竹林一步,因為這時候春筍正在拱出地面,踩踏了一根筍芽,就是毀掉一根竹子。竹筍是非常好吃的,但一般是舍不得吃的,只有那些長不高竹筍才掰下來做個小菜。村民們用竹子也是很珍惜的,絕不是看見哪棵好舉刀便砍,而是找那些老的、長得過于密集、影響周圍其他竹子生長的砍伐。竹子是靠根繁衍的,只有壯苗苗,才有好后代。
砍回來的竹子,如果要搞竹編,第一步是取料,十四五米長的竹子,要截成段段,然后用水洗干凈,接著破篾、選篾一路工序下來, 最后才穩(wěn)穩(wěn)地坐下來,開始編織。
冬季農(nóng)閑,室外寒冷,一家人圍坐在屋子里,男人破竹,女人編竹,人人得心應(yīng)手。解放前有的竹匠仗著手藝好,到了臘月初八喝臘八粥的時候,手里并無分文,心中卻不驚慌,眼看著沒錢過年,卻說著不急不急,照樣在大街上吸旱煙。但當(dāng)晚回家,關(guān)上門,便連夜編起竹器來,從此不歇手,一直干到臘月二十日,大清早挑上一擔(dān)子竹器就趕集去了。到傍晚,哼著小曲走回到山梁上,扯開嗓子就喊媳婦:“喂——喂——”喊個不停。洛寧人就是這樣,喊人不喊名字,大聲喊“喂——”,據(jù)說如果喊名字的話,鬼會聽見,被喊的人容易被鬼索命。其實,這是趕集回來的人心情高興,炫耀自己的竹器全部脫手了。
所以,老輩兒的洛寧人不會竹活兒的很少,家里打油稱鹽買鋤頭,編幾件竹器上集賣了,就有錢了。解放前,洛寧的竹器可以賣到洛陽、南陽,還可以遠銷陜西渭南、西安等地。去的時候,再遠的路,也得一肩挑。挑起一擔(dān)竹器,就像挑了兩個山包一樣,把人埋在中間,很費力氣。這一趟若碰上好運氣,就能賣掉所有的貨,換回一頭騾子騎著回來。
三
洛寧竹文化,帶著濃郁的洛寧味?赡軟]有書本上的竹文化雅氣。書本上說,我國種竹、用竹的歷史非常悠久,最早的民歌《彈歌》:“斷竹、續(xù)竹、飛土、逐肉”,8個字中就有2個竹字,而后面4個字中,雖沒出現(xiàn)竹字,但也隱含著用竹的動態(tài)。這證明早在5000多年前,竹子已經(jīng)和先民的生活相息息相關(guān)了。晚唐詩人李賀是宜陽人,他的家鄉(xiāng)三鄉(xiāng)離洛寧很近,所以他經(jīng)常到竹林中徜徉、作詩。他的《唐兒歌》、《三月》、《六月》、《浩歌》等詩文里,都寫到竹子。宋代蘇軾愛竹,曾說“寧可食無肉,不可居無竹”。清代鄭板橋愛竹成癖,那就更不用說了:“衙齋臥聽蕭蕭竹,疑是民間疾苦聲。些小吾曹州縣吏,一枝一葉總關(guān)情。”看,連晚上睡覺都離不開竹子。
漢以前,我國至少有800年的時間,都是在竹簡上刻字的,這是竹子在文字書寫方面的貢獻。殷周時代,先民們已經(jīng)發(fā)明了竹鉆,這是最早的“器械”。漢代,人們發(fā)明竹纜繩打井,竹纜的抗拉強度,竟然與今天鋼纜的抗拉強度相似,能打出4800尺的鹽井。而這種用竹纜打井的技術(shù)最后傳到外國,美國人1859年用這種方法鉆出世界上第一口石油井。
中國人至少在3000年前使用了竹筷,至今仍是國人的主要餐具。竹在交通上的用途更大,可以用于造船、造車、造橋,晉代戴凱之所撰《竹譜》,記載了70余種竹的用途。
洛寧民俗專家曲少波先生陪我在竹林徜徉,他說:一談起竹文化,很多人以為那只是南方人的事情,與中原無關(guān)。其實我省洛寧、博愛的竹子都很漂亮,其中洛寧竹子最好。因為南方的竹子肉粗,洛寧的竹子肉細,又很柔軟,一管竹可以破13層篾,最細的篾竟如頭發(fā)絲那樣細。洛寧竹文化頗有民俗特點,譬如說竹林里沒有蛇,可以放心在里面睡覺,因為傳說竹子是蛇的舅舅。亂竄亂跳的蛇,用竹竿一挑,它就乖乖地不動了;又譬如說“竹子不過墻”,用墻一隔,竹子就不往別人家的竹園蔓延了,這是因為竹子是君子,而君子是愿意受到約束的;還有谷雨前后,竹筍始發(fā),剛開始寥寥無幾,十天后竹筍遍地,當(dāng)?shù)厝丝偨Y(jié)道:“前十天不見面,后十天連成片。”
竹筍破土,一年可至10米,三年可成材,五年就長成了“老白皮”,就可以砍伐,派上用場了?撤r最好一刀斷根,否則次年就不發(fā)竹筍了。由于管理嚴(yán)格,所以洛寧竹子質(zhì)量上乘,竹編技術(shù)也好,明清宮燈的竹骨,均為洛寧竹子所做,如今的竹編產(chǎn)品已遠銷日本、韓國及東南亞各地。
“未出土?xí)r便有節(jié),待到凌云仍虛心”,竹乃靈性之物,竿竿翠竹可觀風(fēng),可聽雨,投影于清流之上,凈化著世風(fēng)人心。洛寧有竹,實在是所有洛陽人的幸運。